•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八人八角舞翩跹 韵味声声展魅力

—— 看昔阳拉话如何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彩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02

“一方水土一方人,拉起话来乐太平!”

这句流传于拉话表演者们口中的俗语,印证出拉话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在一代又一代昔阳人民心中的地位。它跨越古今,描绘着昔阳人民的生活点滴,记录着黄土高原的烟火气息,更抒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09年,昔阳拉话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昔阳县不断加强对拉话表演形式和技艺的保护,并进一步挖掘昔阳拉话的艺术价值,结合现代审美需求,让昔阳拉话能在穿越百年风雨沧桑后,仍不断创新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方寸舞台演绎人间万象

蹲、拉、跌、跳。

拉、打、拍、转。

拉话表演者们伴着沉稳有力的节拍,做出各种步法与队形的变化,他们用圪节鞭、竹板、八角鼓、钱杆四种道具配合动作,演绎出了拉话的独特之美。如今,这样刚柔相济、粗中有细的民间表演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人潮涌动的景区、在表演社火的街头、在宣传地方文化的活动现场,拉话表演者们的身影无处不在。多变的舞蹈动作、独特的乐器声音,将观众的心带回千百年前,一招一式全都韵味悠长。

拉话原叫“文故事”,其表演的节目多有故事情节,带有讲故事的意味。早在明朝初期,昔阳拉话已在以昔阳县三都乡路家峪村为中心的昔阳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流传开来,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作为昔阳县的文化瑰宝,昔阳拉话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在舞蹈方面,昔阳拉话舞步稳重坚实,舞姿健美大方。整套舞蹈由“跺脚、垫脚、抱脚、跌步、斜场、四平架”六种基本步法与动作组成,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动律。同时,昔阳拉话通过圪节鞭、竹板、八角鼓、钱杆四种道具发出的音响,配合拉鞭、打板、拍鼓、转钱杆四组与道具结合的动作,营造出气势雄壮、粗犷豪放,又不失轻盈活泼与平稳的舞蹈风格。

在表演形式方面,昔阳拉话的每一出节目均由八人演绎,行当分老生、小生、小旦、花脸,各二人。表演时,以花脸领头、小旦随后、小生排第三、老生排第四的为“小场”;以老生领先、小旦排第二、小生排第三、花脸排第四的为“大场”。长期以来,这种表演形式已形成特定的表演程式。

在音乐方面,昔阳拉话更是别具一格,韵味十足。它的曲调为单曲体,伴奏乐器以小唢呐、笙、竹笛为主,还配有呼胡、二胡。昔阳拉话的打击乐与中路梆子的武场完全相同,有板鼓、锣、钗、铰子、小锣板。

方寸舞台上,昔阳拉话已舞了百年,当八人成阵、四器鸣和,表演者们的身影与往日重叠。他们流云般的舞步,将黄土地上的烟火人间演绎于一出出经典拉话故事里:《游翠湖》《观灯》《采桑》《下书》《嗑瓜子》《崔虎抢亲》……

拉话——承载着流传百年的文化脉搏,亦是无数昔阳儿女的情感寄托,正因为昔阳人民对拉话有情,也有爱,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将昔阳拉话表演的种子种在血脉里,而这颗种子终将不断抽出新芽,长成参天的文化之树。

活态传承点燃艺术火种

“咱第一步要学的就是步伐,跌步、斜步,然后再学怎么唱,怎么武打……”

走进路家峪村,时光仿佛在这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村头的一处院子里,几位学艺者拿着昔阳拉话的道具,耐心地练习着昔阳拉话的表演技巧。

前几十年,昔阳县会表演拉话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新生代传人也十分稀缺,昔阳拉话的传承一度面临严峻挑战。但拉话的传承者们从未放弃。

今年81岁的王仁义是昔阳拉话的省级传承人,已表演这门技艺30余年。“拉话是路家峪的传统,我从小就学,是第四代传人。现在村里的孩子们也在学,可以说把拉话继承下去了。”他指导年轻一代表演者,传授动作精髓和道具使用技巧。

“现在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了,大部分人不在村里,都在外面打工、念书……”作为土生土长的路家峪人,王仁义时有感慨。尽管如此,许许多多的路家峪村村民出于热爱,仍选择在空闲时间加入学习拉话表演的队伍。

“现在学拉话的人里,30岁、40岁、50岁的都有,男女也都有。这门技艺不是一下子就能学出来的,不过好在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大家基本上都能跳了。” 王仁义高兴地说,“到了节日需要表演的时候,打个电话一叫,大家指定都从城里回来,集中在一起表演。”

每当正月到来,在昔阳县“贺新春”民间艺术展演的现场,来自路家峪村的演员们就会身着鲜艳的服饰,手持道具,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起舞。他们用刚柔并济的动作、稳健有力的步伐,传递着古老的故事,描绘着美好的未来。观众们围在道路两侧,发出声声感叹,这一刻,昔阳拉话绝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早已融入了昔阳人民生活的民间艺术。

昔阳拉话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顽强的生命力,牢牢扎根于昔阳,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人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薪火相传谱写时代新篇

拉话的魂,在八角鼓、圪节鞭的拉打拍转里,更在昔阳人民的坚守与热爱里。

曾经,受社会发展和现代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昔阳拉话原始形态的表演难以维系,流传机会日渐减少,存活范围不断缩小,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危机。

然而,昔阳县文化主管部门深知,昔阳拉话是民间艺术的文化瑰宝,它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与艺术价值。因此,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建立艺术档案,搜集民间资料,扶持表演队伍,对拉话进行整理改编并推向市场,还在2013年出版了《昔阳拉话》一书,共印1000册。同时,在每年的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期间,昔阳县文化主管部门还会对拉话给予资金扶持。

各方传承者们并没有满足于固守传统。在这些保护手段的基础上,为了让昔阳拉话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昔阳县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不断探索着昔阳拉话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拉话表演者们在保留拉话基本音乐风格的同时,适当改造,加快节奏,将动作变得更加简洁大方,同时融合戏曲、舞蹈、秧歌3种元素,使昔阳拉话的舞台表现力得到提升,大受好评。

与此同时,昔阳拉话表演的场合不再局限于庙会以及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过去一年,昔阳拉话走进了各大景区,走进了校园,走进了2025年昔阳县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启动仪式、昔阳县“锦绣山河 美好旅程”5·19中国旅游日的活动现场。今年6月,昔阳县文化和旅游局还在昔阳县博物馆门前广场开展了“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向群众详细讲解昔阳拉话的相关知识,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拉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每一次鼓槌起落都是对平凡生活的深情礼赞,每一串音符流转都在谱写属于昔阳人民的文化交响。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昔阳拉话循着500年前八角鼓的余韵走来,踏着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节拍走去,以守正创新的发展姿态,向世人展示着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图为昔阳拉话表演。(照片由昔阳县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记者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