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太行浩气传千古

—— 晋中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二)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08

妇女们为八路军战士洗衣服

人民群众把最好的粮食运往前线

辽县儿童团使用的臂章

1939年,朱德总司令(右二)和康克清(左三)在总部驻地与重庆战区妇女儿童考察团成员陈波儿(左一)等合影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

辽县兵工厂生产的步枪、炮弹、手雷等

八路军指战员帮助麻田群众种水稻

邓小平之子邓朴方(前排中)与奶娘郭金梅一家在云头底村

辽县第一任女县委书记陈舜英(右一)与女儿、奶娘刘捧合影

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编写的大鼓词《战斗与生产结合一等英雄——庞如林》

赵树理编写的大鼓词《战斗与生产结合一等英雄——庞如林》

第二单元:铜墙铁壁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掀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壮阔斗争,最终形成“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全民族抗战局面。

“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抗日根据地青壮年踊跃参军奔赴前线,妇女们组成洗衣队、救护队支援作战,“太行奶娘”用乳汁乃至生命守护革命后代,群团组织在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兵工厂夜以继日赶制武器,大生产运动实现根据地自给自足,抗战文艺用歌声与文字凝聚士气。“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晋中人民以热血与担当筑起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2.1参军支前

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地掀起参军参战、支前拥军优属的热潮,仅在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县——左权县,总计7万人,就有1万人参军、1万人支前、1万人牺牲。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末至1938年初,晋中各县参军近2万人;1939年初,辽县5000余人参加破路运动;1940年8月,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晋中参战民众达7万余人,其中14557名为自卫队员;百团大战期间,晋中妇女缝制军鞋3万余双;1945年春,在“双拥”活动中,左权县在短短一个月内向抗日部队赠送40多万元的慰问品,和(顺)西郜村、温泉、西里等村群众向部队捐送铜220斤、铁2000斤,用以制造抗日武器。

抗战胜利时,第一二九师从入晋时的9000余人发展壮大为30万人。

2.2建立和发展群团组织

太原失守后,随着八路军在山西的战略展开,分兵分区发动群众成为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关键环节和中心任务之一。1938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晋东南工作的指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加强对群众工作、群众运动和群众斗争的领导,群团组织迎来了大发展。7月,榆次等4县有妇救会会员8473名,青救会会员和儿童团团员共4263人;太谷等6县有农救会会员30984人、工救会会员8067人、自卫队员5.2万人。各种形式的群团组织,积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在对敌斗争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3军工生产

抗战初期,为解决八路军武器装备数量不足且质量低劣的问题,1937年11月,八路军总部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提出除师级以外,各旅、团、游击支队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也要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这一时期,晋中军工事业主要有辽县高峪沟第一二九师修械所、军工部三所,榆社韩庄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武器修械所,和顺青城八路军炸弹厂,昔阳三教河八路军小型兵工厂等。蓬勃发展的太行军工生产,有力支撑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2.4“滕杨方案”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作战逐步转向敌后战场,再加上太行区发生罕见的旱、虫、蝗自然灾害,使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日益困难。1944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左权县麻田镇召开会议,讨论部署贯彻毛泽东提出的“组织起来”的方针和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计划和具体措施。4月,八路军总部发布“滕杨方案”,提出“公私兼顾,使集体和个人在生产节约中都能增加收入”的办法。为贯彻中央决定,晋中各县普遍建立多种形式的互助组、变工队,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如在太谷彭温庄村,全村男女老少都参加了合作社,通过组织生产实现了“丰衣足食、耕三余一”。大生产运动和“滕杨方案”的贯彻,使根据地不仅有力反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而且取得了丰产丰收。

2.5太行奶娘

抗战时期,在太行山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用甘甜的乳汁、无私的母爱,甚至用生命呵护着八路军将士的后代,这一英雄群体的名字叫“太行奶娘”。这其中有韩春花(刘伯承之子刘太行的奶娘)、王巧鱼(罗瑞卿之女罗峪田的奶娘)、王秋根(李雪峰之女李晓林的奶娘)、郭金梅(邓小平之子邓朴方的奶娘)等。太行奶娘的具体人数已无法考证,仅左权县有名可查的奶娘就有55名。她们为保护八路军后代作出了巨大牺牲,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左权县有12名奶娘和家属为保护八路军的孩子而牺牲。太行奶娘的无私奉献体现了军民深厚的鱼水之情。

2.6抗战文艺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担负起唤起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文艺抗战使命。晋中作为抗日救亡的重要战场,许多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文艺作品。代表性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文学作品,《左权将军》《太行游击战》等歌曲作品,《宪政运动》《敌后方木刻》等美术作品。这些“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大众化文艺作品,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抗战力量,鼓舞了革命斗志,坚定了胜利信心。

文图由晋中市史志研究室、晋中市博物馆、晋中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