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31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是擘画蓝图的纲领,更在晋中这片热土上激荡起澎湃的回响。
深秋时节,寒意初显,但走进晋中的工厂车间、产业园区,扑面而来的是奋斗的热浪与创新的激情。
在山西尚太锂电的无尘车间,机械臂精准封装石墨化负极材料,产品即将发往全球市场;在经纬智能数字化车间,精密设备切削出新一代纺机部件,屏幕实时跳动着“智造”数据;在太重榆液智能工厂,焊接机器人挥舞手臂,高端液压油缸在火花中成型……
“全会精神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要让‘晋中制造’更具竞争力,走向更广阔舞台!”来自企业的坚定信念,道出了晋中实体经济主体的共同心声。从传统产业的“老树新枝”到新兴领域的“春笋破土”,一幅以实体经济为基底的现代化产业画卷,正在晋中大地恢宏展开。
老树发新枝 传统产业焕生机
“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这句嘱托,深深镌刻在晋中传统企业转型的轨迹中。
走进综改区晋中开发区经纬智能锭子厂,500余平方米的无尘车间静谧有序,机器人精准抓取部件,数字化设备实时检测。这家1951年创立的老牌国企,曾造出新中国第一台纺织机,如今已成为全球唯一棉纺全流程设备供应商。
“我们打造了16个智能制造场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该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依托221项专利,关键产品精度已达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建设“纺织机械数字化智能工厂”,企业不仅实现了自身升级,更为行业输出智能制造标准。
在位于太谷区的山西龙成玛钢车间,另一番转型图景同样动人:数字化球磨机替代传统工艺,机械手臂完成精密镀锌,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控每道工序。“过去‘傻大黑粗’,现在‘精特新美’,我们的产品已延伸到航空铸镁铸铝件领域。”企业负责人拿起一款高铁铸件自豪地说。
数据显示,“十四五”前四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4%。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164户,数量连续四年稳居全省首位。晋中传统产业正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路径,让“老树”绽放“新花”,夯实着实体经济的根基。
新苗成森林 新兴产业聚动能
传统产业升级是稳住基本盘,战略性新兴产业便是在集聚新动能。在晋中,“向新而为”的新质生产力同样呈现燎原之势。
龙头引领是鲜明路径。在山西尚太锂电,记者目睹了其如何依托晋中丰富的煤炭资源与电力成本优势,将传统能源优势转化为新材料竞争力。如今,随着四期项目投产,其产能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成为全国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基地,为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稳定供货。
走进晋中医疗器械产业园,一个好消息传来,华瑞公司研发的高端CT实现0.3125mm超薄层扫描,填补了山西空白。“展望‘十五五’,企业正致力于提升研发能级,以期让更多‘晋中智造’走向全国。”该公司副总经理解炳文信心满满。
数字经济赛道上,晋中同样捷报频传。华北首家抖音短视频创作基地已集聚50余户企业,培育出多个本土IP,让农产品、非遗产品借数字化东风“出圈”;全市首个智算中心即将投用,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核心支撑。
榆社县低空经济示范项目机器轰鸣,这个全省首个综合性项目正打造“航空运动+研发+文旅”产业样板,正在让农业县变身低空经济战略高地。
数据印证着崛起之势:“十四五”前四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高于规上工业7.1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将突破11%以上,持续快速提升。
绿色向未来 发展路径更长远
现代化产业体系必然是绿色、可持续的体系。晋中厚植生态底色,始终将绿色化作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长远之策。
绿色低碳转型,是时代潮流,也是晋中企业谋求新生的主动选择。在山西新泰钢铁,这家我市唯一的全流程特种钢铁联合企业,正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它建成了CO2养殖微藻“碳中和”工业化示范项目和全省首家碳资产管理平台,并尝试国际碳减排信用交易。
焦化产业的“绿色革命”同样深刻。在介休市昌盛煤气化有限公司,180万吨/年炭化室高6.78米捣固焦炉技改项目及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加紧建设。引入新型高产量环保设备,标志着这家传统焦化企业正踏步迈入绿色、高效发展的新赛道。
逐“绿”而行,已成共识。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22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0.8%,均走在全省前列。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点,晋中企业满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继续深耕实体经济,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晋中篇章。
记者手记
在机器脉搏里, 听见未来
史俊杰
行走在晋中的工厂车间,记者触摸到的不仅是先进的机器设备,更是一个个炙热的梦想。从经纬智能无尘车间里机械臂精准的起落,到山西尚太锂电自动化生产线上石墨材料的悄然成型,每一次技术革新背后,都是晋中人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最生动的诠释。
在太重榆液的智能工厂,一位工程师指着实时数据大屏说:“这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塑。”这句话道出了晋中转型的深层逻辑——智能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绿色化不是负担,而是机遇;融合化不是口号,而是路径。
老牌国企在数字化中重获新生,新兴企业在创新中破土而出,它们共同编织着晋中产业的未来图景。在龙成玛钢,从“傻大黑粗”到“精特新美”的蜕变,不仅是产品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革命。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绝非空中楼阁,它扎根在每一条生产线的升级中,体现在每一位技术工人的专注里,融汇在每一家企业对“十五五”的憧憬中。晋中的实践告诉我们,实体经济的根基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中,夯得更加坚实,未来一定会更加牢固!
记者 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