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

征程万里催奋进 聚力笃行谱新篇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01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连日来,我市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反响热烈、信心倍增。大家一致认为,全会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大深远影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为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贡献力量。

描绘乡村新卷 激发振兴活力

全会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平遥县宁固镇二级主任科员李旺表示,全会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全镇将聚焦粮食丰产丰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推广良种良法与现代农业机械,助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培育特色产业,扩大“一年两茬”轮作模式,丰富“种养加”绿色循环发展,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切实拓宽富民渠道,积极助力农民增收。绘就宜居图景,在“留乡愁、提品质”上下功夫,逐步推进“美丽庭院”和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示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涵养文明乡风,努力打造具有宁固特色的和美乡村。

“作为一名新农人,在学习全会精神后,我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要走科技兴农、品牌强农的路子。”从事小米种植开发的晋中市丰谷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郝卫芳表示,要从种植端发力,联合周边农户搭建“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引入土壤检测和智能溯源系统,用数据化管理小米的种植流程,让每一粒小米都达到标准化品质。同时,对接新质种质资源,试种更抗旱、口感更优的小米新品种,全面提升亩产效益。开发小米锅巴、米糠油护肤品等深加工产品,通过电商直播把家乡的小米卖到全国,让“小杂粮”变成“大产业”。

当前,和顺县横岭镇的红高粱喜迎丰收。该地以山河醋业为产业发展“领头雁”,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全程为种植户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支持服务,让农户种得放心又安心。横岭镇阳社村高粱种植户侯守荣介绍,高粱是食醋酿造的关键原材料,从种植开始,山河醋业统一负责规划管理、机械收割、仓储销售等工作,从源头保障质量,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今年高粱收成挺好,一亩地能收益大约2000元。近期村党支部书记向我们传达了全会精神,其中提到的惠农富农政策,给我吃了定心丸,这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锚定幸福航向 筑牢实干根基

全会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会绘就的民生蓝图,让我深受触动,更感使命在肩。”榆次区路西街道柳西社区党委书记牛丽萍表示,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把服务居民、造福群众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网格为基听民声,以共治为要解难题,以服务为暖聚民心,着力建强8个网格服务队伍,定期召开“小板凳议事会”,精准掌握居民“急难愁盼”,深化“全岗通”业务办理,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切实把“民情图”记实记准,把“堵心事”办成实事,把“幸福感”送到心坎,让民生跟着“民声”走的要求落在实处,让城市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辖区居民。

“学习全会精神后,我更添奋进力量,更加明晰了行动方向。”灵石县静升镇杨家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建强表示,为了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便捷服务,去年村里的幸福小院开始正式运营,不仅能吃饭,还定期为老人提供理发、体检、慢性病咨询等多样化服务。现在每日早上8时30分,幸福小院便热闹起来,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家常,品尝热乎乎的饭菜。下一步,将细化生活服务,根据老人需求调整餐饮、理发等基础服务的频次与形式,让日常照料更贴心。丰富文化活动,增加适合老人的娱乐项目,真正让小院成为幸福港湾。

在寿阳一中高二年级的历史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借助AI技术“穿越”时空,与敦煌莫高窟展开深度对话。学生王诗杰感慨:“科技赋能让历史课堂变得可感可触,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这种数字与历史的深度融合,不仅让学习更生动,更让敦煌的千年魅力跃然眼前、直击人心,这样的学习体验既深刻又震撼。”寿阳一中进一步以数字赋能重构教学流程,推动学科教学从“资源数字化”向“教学深度融合”转型,形成“技术赋能课堂、数据驱动成长”的高质量教学新生态,以科技与课堂的深度融合切实回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生期待。

厚植精神沃土 凝聚奋进力量

全会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全会精神鼓舞人心,作为一名讲解员,我既要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要做好全会精神的宣传者。”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讲解员吕莹表示,将坚持把学习全会精神与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相结合,深刻把握“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要求,立足讲解岗位,创新宣讲方式,将全会精神要义融入红色文化讲解工作,把全会提出的文化发展部署与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紧密衔接,推动红色故事成为宣传全会精神的鲜活载体,让每一次讲解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传递奋进力量的生动实践,让抗战精神的丰碑,成为激励人们奋进“十五五”的强大动力。

在昔阳县三都乡西峪村,这座抗战时期的“红色堡垒” 如今以红色资源为根基,以沉浸式体验为抓手,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新标杆。三都乡选调生郭丰荣表示,西峪村打造了系列创新载体,推出听一堂红色西峪课、观一次革命纪念馆、打一场街区体验战、走一次支前革命路、吃一顿忆苦思甜饭“五个一”沉浸式抗战体验街区,让游客亲历抗战历程,生动感受红色教育课堂。下一步将继续紧扣“文化魂”这一主题,以红色IP为核心,开发抗战主题文创产品、研学课程及沉浸式体验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打响西峪红色文旅品牌。

“全会关于文化工作的战略部署,更加坚定了我做好非遗传承的信心。”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师、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夫子岭面塑县级传承人毕彦红表示,“非遗是现在进行时”,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持续推动面塑技艺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挖掘面塑的实用价值,将面塑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开发更多兼具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的非遗产品,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将依托学院平台,开展“非遗进校园 技艺传青年”活动,通过培训、工作坊等形式培养年轻传承人,探索多元化发展,大力发扬面塑技艺。

记者 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