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

深耕沃土 绘就文化繁荣新图景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01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即日起,本报开设“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专栏,追随全会精神的指引,深入基层一线,走进企业车间、田间地头、街道社区等地,聚焦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市场活力、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全市上下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

深耕沃土 绘就文化繁荣新图景

记者 闫晓媛

介休张壁古堡关帝庙前,《大义》情景剧再现晋商辉煌;校场上,太谷形意拳传承人神采奕奕;陈醋院中,一缕浓郁的陈醋香气袅袅升起……在近日举办的“怡然晋中 心中的家”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新发展交流活动中,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碰撞,绽放出独特的晋中魅力。

“全会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为未来五年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更为文化和旅游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齐宏亮表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和旅游部以非遗为核心,开展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重要举措,“十五五”期间,晋中将持续放大“文化生态+旅游”“非遗+科技”的综合效应,让文化生态保护成为山西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的“晋名片”,让更多游客在山西“记住乡愁、找到归属”。

晋中拥有5539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6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居全省首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繁星,民俗文化深厚。古城、大院、晋商……这些古老的符号在岁月中演化沉淀,成为了今日晋中文化历久弥新的灵魂。

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挥优势,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火”下去,是晋中一直以来的思考与实践。

走进韵味深长的千年古城榆次老城,一楼一阁一砖一瓦一老树,皆是风情。“您看这尊‘晋商故里’面塑,马车上的铜钱纹要捏得立体,商号的牌匾得刻上‘诚信’二字,这样才能让年轻人知道咱晋商的老规矩。”榆次老城非遗工坊里,面塑艺人李巧珍正握着面团,给3个年轻学徒演示新创作的题材,指尖翻飞间,一团普通的白面渐渐有了晋商人物的模样。

“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李巧珍的面塑不只守着老题材,更在琢磨新花样,她把古城的“魁星楼”“城隍庙”捏成迷你摆件,在面塑里加入可降解的荧光材料,让作品在夜里能发光;她还跟着年轻学徒学拍短视频。她说:“‘十五五’我想把文化捏进面塑里,把晋中的老故事捏得更活,做成旅游‘伴手礼’,让晋中文化生生不息,让更多人爱上这片土地。”

将千年风雅织入当代生活,让文化在创造创新中延续鲜活的生命力。

在晋中市博物馆的“天下晋商第一街”,茶馆、酒楼、票号等老字号一一映入眼帘,耳边似乎还能听到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和算盘珠子的拨动声。

“当年晋中凭借着诚信、勤劳和非凡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主动融入国家文化战略的宏大叙事,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市博物馆馆长李强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文化强国新蓝图,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令人倍感振奋、满怀豪情。未来将全力提升展陈水平,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打造品牌社教活动,让文物保护事业在开放融合中焕发新活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