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

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二)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01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教育系统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坚持办“心向党、最适合、善创新、有出路”的教育,推行多项务实改革举措,有力推动全市教育水平向高质量迈进。

立德树人、全面育人体系更加完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为引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开发小学到本科6个学段的“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乡村实践”示范教学课程,入选全国第二批10个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32个“大思政课”基地,157个研学基地组成校外实践育人网络,开发“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线路”的“何以晋中”精品课程,打造晋中思政教育新地图。

不断深化“双减”改革。全学段推进项目学习改革,被第十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确立为区域教育生态风向标。首创“四书五诺一普法”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模式,成为我省唯一连续3年入选全国“双减”优秀案例地市。

全面实施“体质强健”“美育浸润”“四位一体大阅读”行动,“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人人能参与”成为常态。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保障更加有力。

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截至目前,“十四五”全市教育投入已达到291.58亿元。

围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目标,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学前教育新改扩建公办园55所,认定扶持普惠性民办园94所,新增普惠学位3.86万个,全市毛入园率达98.8%、普惠率达87.3%、公办园幼儿占比达58%,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长幼同园”政策受到央视专题报道。2.97万名幼儿享受大班免除保教费政策红利。义务教育新改扩建学校26所,对80所寄宿学校改造,对253所学校实施薄改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条件。

坚持“以市统筹”实施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6所高中,在5所职高开设综合高中试点班,形成每县都有优质公办普高的良好格局。“市域统筹”促进县域普通高中振兴发展,获全国第二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百佳案例”。今年5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作情况》单独刊发我市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加突出。

锚定市委“156”战略举措,紧扣市校协同发展,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合作共建山大附中晋中学校、太师陶行知学校、晋中学院实验学校等4所附属学校。联合山西师大建立基础教育智库等市校合作机制,推动市校深度融合发展。

高起点建设晋中职教港,坚持每县建强办好一所公办中职学校,构建起“1+11”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奖项和数量,连续3年全省第一;连续18年蝉联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总冠军。80%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升学、技能大赛、贯通培养等,升入高职本科就读,真正成为“有出路”的职业教育。

组建晋中职教集团,打造平遥牛肉、推光漆,太谷玛钢,祁县玻璃器皿等6个省级特色产业学院,建成开发区纺机液压、农高区现代农业、灵石开发区煤化工等4个省级产教联合体,均为全省最多。“职教港”与“大学城”双轮驱动,推动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高素质专业化校长教师队伍更加优化。

全面优化“县管校聘”改革,建立市域统筹中小学编制管理机制。多元强化教师补充培育,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校园专场招聘等方式,补充教师7500余名。

实施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建立“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建设体系和培养选拔教坛新秀机制,推动校长、教师队伍梯级发展成长。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中小学教师津补贴和体检制度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实行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让5.07万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

“以市统筹”中小学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的经验做法,入选教育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先进案例。

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更加彰显。

深化共同体办学改革,推进高中教育集团、初高贯通、十二年一贯制、九年一贯制、城乡联盟等共同体建设。全市1205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贯通型、紧密型、协作型共同体147个,没有一所独立发展,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大带小,深层次优化教育资源。全市投资9200万元实施教育数字化新基建。今年,成为科技部、教育部协同,北师大牵头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学习环境智联计算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示范区;被确定为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国家级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试点市。

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

实现有需求的学校“放心午餐”,人口20万以上的县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和“食品安全快速筛查”百分百工程。建成“高效办成教育入学一件事”平台,招生入学全程网上办理,线下办理最多“只进一门”“只跑一次”。为9177间教室改造护眼灯,中小学生近视率年均下降1.2%。心理健康每学期常规筛查基础上,依托北师大对全市师生进行精准筛查识别干预。联合太原师范学院遴选31所学校开展“润苗小屋”计划,高校师生驻校开展关爱帮扶。不断完善资助体系,5年累计资助学生126.9万人次,超10亿元。

“十四五”期间,市住建局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想明白、干实在,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着力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促转型,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为民生改善办实事。

加快推进重点工程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实施了32项城建重点工程,累计投资399.2亿元。

道路建设方面,实施市政道路21项,完善市城区“窄马路、密路网”交通体系。完成魏榆路与龙城大街快速化改造,加快龙盛街、机场东路与晋中农谷大道、龙湖街与化章街连通工程,着力构建太晋一体化大交通圈。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面,市体育馆设施提质等项目完工,市传染病医院改扩建、市第四人民医院迁建等项目加快建设,晋中市职业中专学校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楼、山西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经纬中学二期(年底完工)等项目陆续完工,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 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2021年以来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44.5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088.44万平方米。

房地产“二十五条”惠民惠企。《晋中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二十五条》施行两年,预计符合享受购房补贴政策住户5344户、3.49亿元,契税补贴17480户、1.27亿元;调整公租房政策释放企业流动性资金13.2亿元,降低车位配建指标减少房企资金压力16.87亿元。保交房成效明显。申报房地产融资项目“白名单”6批、33个项目,其中,13个项目授信19.15亿元,10个项目融资10.61亿元。物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推动14个部门和社区、物业企业密切联动,特色打造红色物业、智慧物业、文化物业,构建党建引领、数智赋能、完善制度模式。实现物业服务和全市入住率达50%的住宅小区物管会(业委会)组建全覆盖,小区业委会履职运行情况公示公开率达100%。全市物业企业退还违规收取的装修保证金、水费、车位服务费、电梯服务费等1.0774亿元,惠及群众6.77万户。市城区首创国际学园、嘉和园、良硕和山名邸、新晋世家、宜佳名都被省住建厅列入“美好家园”省级示范小区筛选名单。“好房子”建设积极推进。出台《晋中市推进“好房子”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让房子兼具实用性与舒适度,满足群众对“住得好”的核心需求。信访积案化解有力。持续推进重大风险隐患专项行动,通过市信访联席会议和房地产协调机制会议,迎宾片区和花园巷改造、龙湖殿郦、恒大珺睿府、雍锦半岛等历史遗留信访难题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实现“住有宜居”

4个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部启动落地,开工安置房2276套,完成投资约3.11亿元。城镇老旧小区改造891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58部,有效提升了住房品质。实物配租公租房5330套,租赁补贴发放27156户,全方位满足刚性住房需求。出台《晋中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申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资格认定实施细则》,构建“配租+配售”双轮驱动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双困双新”(住房困难、收入困难,新青年、新市民)和引进人才住房问题。

赋能村镇建设 打造和美宜居乡村

新建污水处理设施29个,提标改造11个,实现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1759户,《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建设报》等报道经验做法。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2个,总量全国第二;中国传统村落90个,总量全省第二;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4个,总量全省第一。

筑牢安全防线 确保行业总体平稳

2020年初至2022年底,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调查,调查城乡房屋建筑227.1082万栋,摸清了全市房屋建筑底数,提升了防范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推进城乡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排查房屋建筑141.8871万栋,鉴定确认C/D级隐患房屋18751栋并全部整治到位。开展住宅工程质量易发问题集中整治,完成整治项目18个(全市纳入整治范围44个),惠及群众369户、1232人,化解了一批既有住宅工程信访案件。

“十四五”期间,全市城市管理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先后实施生活污水厂改造、“六化一提升”、市政道路雨污分流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城市面貌、功能品质和管理效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

市政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城市“筋骨”更加强健。

路网结构持续优化。累计改造城市道路及小街巷489条,总长度约227公里,有效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和居民人居环境。同步对151条主次干道的人行道进行改造,市民出行更加安全便捷。排水防涝能力显著增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503.58公里,让雨污水“各行其道”,从源头减轻水体污染和内涝风险。照明设施更加完善。实施智慧路灯节能改造,市城区4.4万余盏路灯全部更换为新型LED路灯,实现亮灯率超98%,路面照度和均匀度平均提升超过50%以上,照亮群众回家路。

水气热公用事业保障有力,城市“血脉”更加通畅。

系统治水,循环利用水平实现新突破。新建、扩容4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收集率提升至95%以上,太榆退水渠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2024年以全省第一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从24.6%提升至38.2%,水资源集约利用迈上新台阶。燃气安全供应体系持续完善。构建起覆盖81.46万余户居民的燃气供应服务体系。五年间改造老旧和带病运行管道247.36公里,为65.4万户居民安装安全装置。通过建立价格联动机制等举措,全方位筑牢了用气安全防线。供热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发展。市政供热管网达1938公里,供热面积达13579万平方米,五年间分别增长369公里和1750万平方米。完成73公里老旧管网改造,并推动《晋中市城市集中供热条例》施行,居民投诉量下降40%,实现了从“供上热”到“供好热”的转变。

园林绿化增量提质,城市“颜值”更加亮丽。

绿量指标稳步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市绿化覆盖面积由9208万平方米增至9741万平方米,公园面积由941万平方米增至1145万平方米。城区(含太谷区)公园绿地面积达104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36平方米,生态家底更加厚实。公园体系日臻完善。“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综合公园3个,高标准打造百里潇河生态廊道,建成以铁路文化为主题的139记忆公园等特色项目。累计建设“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约200个,配套建成10个儿童乐园、19个露天体育场,增设文化墙、廊亭座椅、健身器材等“城市家具”,“百姓门前绿网”越织越密。开放共享激发活力。创新开放56个公园、约23万平方米绿地空间,开放74公里骑行健身园路。积极探索“公园+”模式,打造晋商公园“开市大集”,启动139公园改造,以文化赋能激发消费活力,推动公园从单一游憩功能向多元城市客厅转型。

环境卫生精细管理,城市“底色”更加洁净。

农村垃圾治理全域覆盖。构建“全域化、高效化、资源化”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2个乡镇、1949个行政村、3778个自然村,乡镇、行政村实现全覆盖,自然村覆盖比例达99.21%,建成34个精品示范村,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垃圾分类成效显著。出台《晋中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从30.02%提升至99.71%。在住建部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二。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基本建成。“十四五”期间,建成市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垃圾处理实现从填埋到焚烧、从无序到资源化的转变。全市焚烧处理能力从1000吨/日提升至2800吨/日,覆盖6县(区、市),垃圾终端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厕服务提质升级。新建公厕15座,改造提升80座,引入智能设备与无障碍设施,全面改善如厕环境与服务体验,切实提升市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执法服务刚柔并济,城市“秩序”更加规范。

法规体系日趋完善。“十四五”期间,聚焦民生关切,累计制定出台7部地方性法规与2部政府规章,内容覆盖垃圾治理、供热管理、二次供水等多个领域,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市容秩序持续规范。通过持续开展专项整治与推广“柔性执法”,有效治理了占道经营、违规广告等乱象,执法更有温度,市民满意度显著提升。历史文脉精心守护。“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2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134个历史建筑,持续完善保护名录,让城市在发展中有机更新,留住乡愁记忆。